網絡熱點話題:社會民生政策類型輿情事件
輿情忻州1月25日消息 社會民生類網絡輿情是最接地氣的社情民意,是人民群眾最真切的心聲、最真實的生產生活實情。它泛指群眾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網絡表達不滿、反映訴求引發的輿情。社會民生類網絡輿情涉及群體廣泛,社會關注度高,具有“代入感強、‘破窗效應’明顯和易泛化異化”的特點,若處置不當,易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從而影響政府公信力。
與之相對應,每當重大公共政策出臺,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總有一批標題“奪目”、理解片面的文章泛濫于網絡平臺而閱讀轉發者甚眾,諸如此前的防疫、三胎、醫保改革、延遲退休等政策,再到近期的深圳“路邊攤經濟”,部分媒體網頁用片面化、概念化的解讀,以及情緒化的表述,進行差異性解讀,甚至上升到唱衰深圳經濟倒退的程度。類似“輿情綁架政策”的現象在新的傳播格局中并不鮮見,也不利于營造網絡空間中良好、客觀、理性的政策解讀和反饋環境。
下面就總結一下社會民生政策類型輿情事件的輿情趨勢特點。
一是公民主體意識不斷提高,輿論更加關注民眾權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群眾的主體性不斷優化,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也不斷提高。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公民參與治理的新方式。許多民生政策類網絡輿論的產生和發展是伴隨著網民為自己或個人或群體的權利而奮斗和維護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網民更加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利與弊。所有,在聽到五一需要調休實際只放假一天時,才會有不少網民站出來,在各大平臺的官媒下紛紛留言譴責調休制度。
二是公平公正公開等話題正在成為觸發網民情緒的爆發點。社會民生政策類輿情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涉及社會公平公正,易觸發網民共情情緒,形成話題集聚,本身自帶“雷區”。因此,當一些政策存在“一刀切”或者有“偏袒性傾向”時,就容易引發爭議。“雙減”政策出臺時,其“一刀切”的做法讓部分群眾覺得太過“武斷”,因而其被打上了“不公平”的標簽。負面輿論就“雙減”政策推進形式單一、考慮地區差異不夠,教培從業人員大量失業、催生潛在社會隱患,同時,有錢人照樣能請得起更加昂貴的“私人教育”等為出發點,抨擊“雙減”本質上導致教育差距加大,社會更無公平性可言。
三是網絡散布的“煽情性”、“失真性”的解讀言論,把不滿引向政策政府。發布任何一項有關公眾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都會備受關注。于群眾而言,符合切身利益,其就會喜聞樂見。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部分人就會利用各種碎片化信息解讀,讓政策“失真”。通過互聯網的傳播重新進行意義構建,讓政策信息內涵被擴大或者外延被延伸,進而造成誤解誤讀,甚至達到謠言的程度。例如,在2021年11月1日,商務部發文《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此“關鍵信息”經“提煉”后在網上迅速擴散,引起網友熱議及猜測。其中,“擔心糧食不夠”等誤解誤讀信息引發市場連鎖反應,部分公眾出現非理性消費行為。“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無形”,相關民生類政策若沒有權威規范解讀,便有走上“歧途”的可能。
原標題:知識 | 當前網絡熱點話題輿情面面觀(二):社會民生政策類型輿情事件
責任編輯:郝文倩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