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農校舉行小雜糧研發中心揭牌儀式
輿情忻州9月23日消息 為了更好地服務忻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接忻州市小雜糧產業發展,加強科技研發,發揮“校地共建”的科研、人才、基地優勢,建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開展雜糧良種研發與推廣,原平農校成立小雜糧研發中心。
9月22日上午,原平農校小雜糧研發中心揭牌儀式在辦公樓前舉行。參加揭牌儀式的有校領導班子成員、兩辦主任和種植專業全體教師。
宣讀通知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常淑貞主持啟動儀式并宣讀《忻州市原平農業學校關于成立小雜糧研發中心的通知》。
原平農校小雜糧研發中心由張飛云擔任主任,張成才、趙秀娟擔任副主任,成員為種植教研室全體教師。研發中心具體負責與市農業農村局、小雜糧中心等部門對接溝通,承接小雜糧有關項目,開展小雜糧良種的研發、試驗示范推廣、相關教程的編寫等任務。
揭牌儀式
啟動儀式上,校黨委書記王瑞軍,黨委委員、副校長、小雜糧研發中心主任張飛云揭牌。
領導講話
雜糧是忻州最具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忻州因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和傳統耕作優勢,成為全省雜糧主產地和核心區,面積之廣、產量之多、品種之豐,居全省之首。近年來,全市各類雜糧總面積基本穩定在30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的1/4,總產在60萬噸以上,約占全省的1/3。種植的雜糧有四大類(谷類、豆類、薯類、鮮食玉米)、20余個作物種類、600余個品種,主要產品可概括為:“一粱(高粱)、二薯(馬鈴薯、紅薯)、三麥(莜麥、蕎麥、藜麥)、四米(小米、黃米、糜米、甜糯玉米)、五豆(紅蕓豆、黃豆、黑豆、豌豆、蠶豆)”。
忻州市于2014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雜糧之都”稱號,形成“一都七鄉”國字號品牌矩陣,即“中國雜糧之都”“中華紅蕓豆之鄉”“中國藜麥之鄉”“中國亞麻油籽之鄉”“中國甜糯玉米之鄉”“中國甘甜紅薯之鄉”“中國高原莜麥之鄉”“中國黍米之鄉”。為了推進小雜糧產業發展,忻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忻州市雜糧產業發展促進條例》《關于打造中國雜糧之都的實施意見》《關于雜糧產業振興工程的實施意見》《忻州市加快雜糧全產業鏈開發行動計劃》等法規、文件,我市雜糧種植規模得到鞏固,加工企業明顯增多,品牌打造正在發力,市場建設快速推進,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仍存在基礎設施薄弱、龍頭企業不大、品牌效應不強、專業人才缺乏等短板和不足。
張飛云指出,我校作為忻州市唯一一所農業中專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科研基礎扎實,為忻州市培養了大量的農業技能型人才。
張飛云希望,雜糧研發中心的老師們能夠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和專業技能人才,服務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擦亮“中國雜糧之都”金字招牌,鞏固提升“忻州雜糧”市場競爭力,為全方位推動忻州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合影
責任編輯:武文姬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互聯網輿情忻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互聯網輿情忻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互聯網輿情忻州)”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網站聯系電話:18295883981 郵箱:hlwyqxz@163.com